罕见骨病多学科诊疗与进展|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回顾
2020-09-21

01.jpg

2020年8月22日-23日,2020第二届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在京圆满举办,大会由病痛挑战基金会主办、中国罕见病联盟任指导单位,超过100余家罕见病组织线上参会,线上观看大会总人次逾260万,围绕主题“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汇聚患者组织、政府、医院、企业、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罕见病问题的解决。

遗传性罕见骨病包括成骨不全症、低磷性佝偻病等多种疾病,覆盖人群广,往往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大会论坛“罕见骨病多学科诊疗与进展”,探讨成骨不全症、低血磷性佝偻病等遗传性罕见骨病的诊疗现状,旨在推进罕见骨病诊疗技术发展,促进多学科诊疗技术在罕见骨病领域的应用和实践。

02.jpg

论坛“罕见骨病多学科诊疗与进展”发言嘉宾,左上至右下:王波、赵秀丽、王延宙、顾学范、李桂梅、夏维波、徐潮、尉真、高聆、孙妍

论坛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员高聆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孙妍主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王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系教授赵秀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王延宙,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顾学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桂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夏维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徐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对外合作与社会工作处副处长尉真出席论坛并发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员高聆,主持了论坛开启环节,与参会嘉宾分享了论坛举办背景、主题、意义,及遗传性骨病的起病病理、康复诊疗方法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王波,以《罕见骨病手术患者的麻醉注意事项》为题,分享了关于儿童罕见骨病手术麻醉的议题,从儿童患者的基本病理生理特点、儿童罕见骨病患者的麻醉管理、儿童患者的术后镇痛与舒适化医疗三部分给予了专业、规范的意见。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系教授赵秀丽,结合开展的成骨不全症致病基因突变谱的研究,剖析了成骨不全症的转化医学研究及应用,研究对象由678个OI家系,患者1241人组成,患者来自于临床门诊、义诊、瓷娃娃中心和QQ群平台。赵秀丽老师认为,结合研究发现和诊疗现状,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式。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王延宙,从病种简介、发病成因、诊断方式、临床表现等方面讲解了与成骨不全症有关的外科治疗;谈到基因诊断时,王延宙老师强调,基因诊断准确分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优生优育,但由于有尚未完全发现OI的致病基因,基因检测阴性者不能排除罹患OI的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顾学范,以《遗传性骨病的临床辨识》为题,为现场嘉宾展示了各种骨病的发病基因及治疗目标、治疗手段。针对成骨不全、脆骨病的诊治,顾学范老师认为,主要是康复和物理治疗、外科矫正,并肯定了磷酸盐治疗在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的脆性,增加骨密度上发挥的作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桂梅,以临床病人为案例,从检查、诊断、治疗等方面,梳理了成骨不全症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诊疗方式,全方面总结了骨代谢异常罕见病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为骨代谢异常罕见病儿童的诊断和治疗上打开了新思路。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夏维波,以《低血磷性佝偻病》为题,从磷稳态及其调节、低血磷性佝偻病的主要病因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诊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夏维波老师总结说,低血磷性佝偻病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肠道吸收减少、尿中排磷增多、还有细胞内外转移,大量磷进入细胞内等原因引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徐潮,结合低血磷性佝偻病病患儿目前的诊疗现状和治疗效果,分享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徐潮介绍了疾病最新治疗进展,分享了靶向FGF23药物,2018年4月份在FDA批准上市,相关研究和临床实验已在国外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中国也在进行上市研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对外合作与社会工作处副处长尉真,从社会工作角度,结合多年实务工作经验,关注到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基础支持需求,分享了《MDT模式下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议题。

尉真老师指出,病人除了医疗需求外,其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家庭支持系统、优势视角体现,整个生态环境也需要关注,需要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提供服务,医务社工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链接起病人和社会之间,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病人和政府之间,病人和整个慈善团体之间的纽带。、

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