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病药物研发及准入 | 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回顾
2020-09-21
2020年8月22日-23日,2020第二届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在京圆满举办,大会由病痛挑战基金会主办、中国罕见病联盟任指导单位,超过100余家罕见病组织线上参会,线上观看大会总人次逾260万,围绕主题“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汇聚患者组织、政府、医院、企业、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罕见病问题的解决。
论坛“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及准入”,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临床试验的国际经验、分散性临床试验、患者及患者组织如何参与药物研发及引进等重要议题,来自全球各地的与会专家、学者、患者组织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及准入”发言嘉宾,左上至右下:刘静、白桦、郑嫒、冯胜 、Frances Wu、邢焕萍
本场论坛由论坛由美儿SMA关爱中心执行主任邢焕萍主持,精鼎医药亚太区医学团队负责人刘静、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白桦、成都紫贝壳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郑嫒、精鼎医药亚太区数据科学负责人冯胜、Health Advances(医疗进阶)业务经理Frances Wu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分享。精鼎医药亚太区医学团队负责人刘静,首先介绍了分散性临床试验的概念和基本状况。分散式临床实验,即在允许患者在居家情况下,通过远程方式来参与临床实验。在分散式临床实验中,制药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治疗机构均以患者为中心,包括早期方案的设立设计、临床实验的实施和上市申请,整个过程都需要和患者共同开发。分散式临床实验不但能够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患者参加临床实验负担,提升患者参与临床实验的依从性,而且在缩短患者招募周期、提高数据质量的同时,降低了企业成本。未来,分散式临床实验将会成为一个新常态。罕见病医药的临床开发,尤其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共同进行开发。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白桦,从伦理角度和大家探讨了“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伦理及边界”的议题。白桦表示,参与临床实验的患者对于疾病研究和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需要通过两个层面去关注他们的不受伤害和有利原则,即无论是伦理委员会,还是参与研究各方,都需要在患者参与临床过程中要关注患者保护意识。同时,患者作为临床实验参与者,也要加强对临床实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都能从伦理层面上帮助受试者更好参与临床实验,最终让临床实验成果帮助广大患者。成都紫贝壳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郑嫒,作为已有22年病史的硬皮病患者的身份,讲述了中国患者组织参与临床试验的经验与挑战。郑嫒表示,由于中国患者组织起步较晚,群众对罕见病认识不足,导致患者组织社会认可度比较低,资源相对匮乏,专业化基础比较薄弱,获得政策支持也非常有限,让中国患者组织在参与临床实验时受到诸多挑战。 郑嫒老师分享了自身组织参与药物研发的经验,通过线上线下会议搜集患者治疗需求,通过官方平台、病友交流群招募临床实验参与者,与研发人员沟通,进行病情变化和用药反馈……患者组织参与了临床实验从前期到后期的全过程。她表示,虽然意识到患者组织的价值所在,但大部分企业或者利益相关方对患者组织了解还是不够,甚至存在偏见。她期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罕见病这样一个群体,了解到患者组织在临床实验中的积极作用,患者组织将充分发挥社会价值,推动临床实验进展,最终让患者群体收益。精鼎医药亚太区数据科学负责人冯胜,结合中外罕见病正面和反面的真实事例,为大家分析了真实世界数据在罕见病领域的应用。冯胜认为,罕见病治疗药物临床实验稀少、志愿者招募困难,最大的挑战就是对照的选择。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的真实世界数据还不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病人的利益和科学有冲突的话,要以病人为主,科学要让利于病人。HealthAdvances(医疗进阶)业务经理Frances Wu介绍了中国罕见病药品准入的现状及挑战。她认为,目前罕见病药物市场准入面临三个主要困难。首先,有一大部分罕见病药物通过国外企业进口,因此价格非常昂贵,严重限制了患者的使用。其次,国家医保目录过去更新比较慢,使用难度加大,而使公众无法报销。第三个困难是有的药物纳入了医保目录,但医院并不一定提供。罕见病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罕见病药物有更充分的理由,进入中国市场。 论坛最后,刘静、白桦、冯胜、郑嫒、FrancesWu等与会嘉宾还就“患者及患者组织如何参与药物研发及引进”进行了圆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患者、企业、政府作为药物研发环节中三个独立的利益相关方,只有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各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