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患者组织全球经验的综合盘点 | 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回顾
2020-09-21

01.jpg

2020年8月22日-23日,2020第二届罕见病合作交流会在京圆满举办,大会由病痛挑战基金会主办、中国罕见病联盟任指导单位,超过100余家罕见病组织线上参会,线上观看大会总人次逾260万,围绕主题“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汇聚患者组织、政府、医院、企业、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罕见病问题的解决。

患者组织是链接患者、医院、企业、科研、公众、政府等各方力量的重要枢纽,尤其在国外,有着丰富的参与药物研发、推动各方合作的经验。大会论坛“罕见病患者组织发展全球经验”,邀请海内外患者组织代表、研究人员等作为嘉宾,为广大线上参会的病友展示了患者组织多角度的工作内容与重要作用。

02.png

“罕见病患者组织发展全球经验”发言嘉宾,左上至右下:Durhane Wong-Rieger、Tiina Urv、Meera Shah、Sarah Pilkington、Debbie Drell、曾建平、Ritu Jain、钟侃言、钟靖恩、周爽

本场论坛由病痛挑战基金会组织发展项目主管周爽主持,国际罕见疾病联盟(RDI)主席Durhane Wong-Riege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罕见病临床研究网络(RDCRN)项目总监Tiina Urv、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罕见病研究办公室项目分析师Meera Shah、美国罕见疾病组织(NORD)会员事务总监Debbie Drell、精鼎医药患者创新中心副总监Sarah Pilkington、香港罕见疾病联盟会长曾建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钟侃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博士学生钟靖恩、亚太罕见病患者组织联盟(APARDO)主席Ritu Jain,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国际罕见疾病联盟(RDI)主席Durhane Wong-Rieger博士,介绍了“罕见病患者组织如何影响药物开发与可及性”。她从1983年美国通过《孤儿药法案》的过程讲起,这一法案推动了逾600种罕见病药物上市,而它的诞生,离不开一位妥瑞氏症患者母亲Abbey Meyers的四处奔走,正是在她的倡导下,政府、企业开始关注到罕见病群体用药的难题,并最终出台了鼓励药物研发与上市的法案。

DurhaneWong-Rieger博士引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指出患者与患者组织在药物研发中可担任极其重要的角色,不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推动者,包括患者注册、疾病研究、筹集资金资助研发机构、临床试验、药品监管审批和药品上市后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卫生技术评估等,都需要患者与患者组织主动参与、发挥积极作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罕见病临床研究网络(RDCRN)项目总监Tiina Urv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罕见病研究办公室项目分析师Meera Shah女士,分享了“罕见病患者组织在临床试验中的角色的变迁:以RDCRN为例”。RDCRN可译为罕见病临床研究网络,成立于2002年,迄今资助了31个独立的联合体,研究超过238种罕见病,涵盖了四万余名参与者,包括开发新的罕见病治疗方法、为医生制定新的临床指南等,目前重点是为临床试验准备。

RDCRN可以看作一张巨大的“网”,“网结”包括许多药物研发中心、科研小组、政府部门和患者组织,提倡高度协作、多站点、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化和临床研究,通过云平台共享资源和数据。约140个患者组织参与其中,组建团体联盟和指导委员会,通过月度、年度会议等,实现内部和与RDCRN各单位的沟通交流,从而深度参与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

美国罕见疾病组织(NORD)会员事务总监Debbie Drell女士,主题发言为“赋能患者,支持患者组织:美国罕见疾病组织如何连结患者、研究者和产业界”。NORD成立于1983年,构建行动网络,支持全国的患者家庭协作联系、共同发声,筹集资金支持临床试验、基因测试等,并已跟踪了150多项立法、举办了200多次推动立法的会议,推出了1400份罕见病相关的报告。

NORD会为想要成立患者组织的伙伴,提供能力培训、网络搭建等全方位的支持,并且是代表患者家庭向科研工作者、药企、美国食药监局(FDA)表达诉求和感受的重要途径。在NORD支持下,个体患者也可以多角度参与药物开发,包括筹资、参与试验、影响社群、提供反馈、参与自然病史研究、参与试验设计、与FDA交谈沟通等。

精鼎医药患者创新中心副总监Sarah Pilkington女士,介绍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参与的国际经验”。以患者为中心,需要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并尊重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她以小儿癫痫和类风湿病的两次研究为例,展示了这种理念的应用以及在维护患者权益、提高研究效率上的作用。

“构建信任”是Sarah Pilkington女士谈到的关键词,这种信任是患者与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之间双向的。她强调,“我们需要了解患者作为一个人是谁,……临床研究如何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尽可能方便患者参与,而不会给患者增加负担。”为此,成立患者咨询委员会、探索患者居家参与试验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香港罕见疾病联盟会长、国际罕见疾病联盟(RDI)理事会成员曾建平先生,介绍了“罕见病患者组织的国际参与和合作”。香港罕见疾病联盟成立于2014年12月,代表罕见病患者和照顾者,致力提升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共同推动改善罕见病政策和服务。成立以来,与国际罕见疾病联盟、亚太罕见疾病联盟有着多方位的交流合作。

曾建平先生鼓励国内的患者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间的患者组织交流,这种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单向的参观学习,更重要的是彼此贡献。这一过程可能因为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差异而充满挑战,但带来的更多是机遇,有助于推动患者组织的共同进步。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钟侃言医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博士学生钟靖恩女士、亚太罕见病患者组织联盟(APARDO)主席Ritu Jain博士,最后介绍了“新冠对亚太地区罕见病患者组织的影响”。

和很多行业、个人一样,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冲击了罕见病患者、患者组织的生活。调查显示,患者在身心支持、药物供给、医疗保障乃至日常生活和社交都深受影响,对患者组织而言,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支持资金减少、患者求助数量增加、缺乏技术支持等。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案例,通过线上平台,患者组织可以更方便地运营线上研讨会,促进了专家、患者之间的交流。

本次分论坛,是一次罕见病患者组织全球经验的汇聚与梳理,给参会的广大罕见病患者、患者组织深受启发。目前,国内患者组织不但开始组建患者网络、增进医患交流,并且已经出现了参与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极好案例,展望未来,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充满许多令人期待的可能。

03.jpg